資料來源:周祝瑛(2000)。猪肉攤上的教育家。臺北:南宏。
以多元智慧啟動教師教改熱忱
在今年(民八十九年)總統大選期間,各組候選人莫不卯足全力,提出各種政策白皮書。其中尤以涉及與百萬學子有關的教育改革議題,份外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。然而無論是十二年國教也好、幼兒教育補貼也好,許多基層教師對於教改不但多所保留,且「上有政策,下有對策」的心態,普遍存在於校園中。無怪乎不少人感嘆,台灣教改的推動十分困難,基層教師配合的意願相當有限。
究其原因,不難發現長期以來的校園文化習慣於從上而下的指揮方式,自成封閉體系,校園生態常可以看到下列情形:
一、固定的教師角色期待與思維模式,無法激發教師的創意與另類思考;教師在校內受到層層束縛,形成了「習得的無助感」,覺得個人能改變的地方十分有限。
二、學校課程通常以部訂或特定教科書為主,趕進度的情況普遍存在。
三、不顧學生的能力、性向,以統一的考試(紙筆測驗)去評量所有的學生,造成齊頭式平等的假象。
四、校園內充滿各式各樣的排行榜,在激烈的競爭中,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尊重不被重視。
五、教師的工作十分孤立,同儕之間缺乏專業上的交流回饋;各科之間單兵作戰的情形相當普遍;有創意、有教育理念的教師經常孤掌難鳴,缺乏援助。
六、教師專業成長活動與現實需要多所落差,聽講式的進修方式成效有限;如遇上威權式的行政主管,則讀書會成了一言堂,教師專業成長的需求無法獲得滿足。
有鑑於上述國內的校園生態,無法激發基層教師的教改熱忱,筆者等人在教育部國教司支持下,從事國內中小學「補救教學」實驗計劃。在近兩年來百餘位中小學教師的參與下,採用美國哈佛大學迦納博士的「多元智慧理論」,一改過去學習中只強調IQ及紙筆測驗的傳統,認為每個孩子都有八種智慧潛能(包括:語言、數學邏輯、空間、肢體運作、音樂、人際、內省及自然觀察者智慧),只要教師或家長能夠因材施教、啟發得宜,就可能激發每個人的各項潛能,建立孩子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。兩年來,看到參與本教改實驗的基層教師,擔負著比一般教師更為沈重的工作負荷,例如:須花較多時間在課程設計與其他教師合作研討上,課堂中與學生的互動更加頻繁,教學活動更加多元但又必須維持段考成績……。儘管如此,這些教師卻常以「樂此不疲」來自我形容,理由很簡單:志願參加教改+教學相長+個人心智能力提昇+學生及家長正面回饋!
兩年來,看到參與教改實驗的教師,本身的多元智慧相繼被開發,教師專業信心逐漸增強,以往那種一成不變、填鴨、被動的教學方式已無法說服教師個人,而改由師生共同參與和創作方式;學習內容不再僅限於教科書,而是強調須與學習者生活經驗相結合的內容,並且鼓勵與提供學生應用知識、解決問題的機會。此外,考試不再是評量學習成果的唯一方式,每個人的學習成長檔案、小組合作成果、學生互評及教師觀察等多元評量方式,提供了更具體、更真實的學習結果。儘管有人質疑:這些教師的教改熱度能持續多久?但可以肯定的是:這些參與學校教改的生力軍值得社會的鼓勵與支持!或許這些老師不一定能培養出聯考狀元或考進明星學校的精英,但在他們教室裡的學生比較開心,比較喜歡上學,比較樂於助人,因為這些老師說:班上的孩子沒有一個會被放棄,因為天生我材都有用,只要多看孩子的優點,多給他們成功的經驗,就可以帶好每一個學生!
從上述過程中看到基層教師如何突破體制的限制、為教改工程中「基本建設」而努力的情景,正是教改工作落實有效的有力保證。